两大军事集团各有自己的优势:
曹操占据中原,又控制着汉献帝刘协,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,刚刚击败了中、南部力量最强的两个军阀袁绍和吕布,还将南阳军阀张绣招抚到自己旗下,军队士气旺盛。
袁绍则打败了军阀公孙瓒,拥有地势险要的幽州、富庶繁荣的冀州,以及青州、并州等广阔的地盘,兵强马壮。
二人踌躇满志,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,一山不容二虎,两大军事集团的决战不可避免。
两军军力相比,曹军处于弱势,只有两万余人,江东孙策还对其虎视眈眈;袁绍大军号称十万,后方稳定。
建安五年(200年)二月,袁绍大军浩浩荡荡,向南进发,官渡之战拉开帷幕。
经过一番激战后,袁军于当年七月,进军阳武(今河南中牟北),距离许昌只有100来公里,局势对曹操来说非常不利。
曹操不敢怠慢,慌忙调兵遣将,依据虎牢等险要关隘,阻挡袁绍前进步伐,双方在官渡一带扎营对垒,相持不下。由于两军对峙时间太久,双方后勤保障都出现问题。
谋士许攸建议袁绍出奇兵打击曹操粮道,给曹军来个釜底抽薪;但是袁绍刚愎自用,不但没有采纳许攸建议还将其臭骂一顿。
许攸一气之下当了叛徒,连夜投奔发小曹操。曹操正在洗脚,听到许攸来了,赤脚就屁颠颠跑了出去。
在许攸建议下,曹操派骑兵突袭袁绍粮草重地乌巢(今天河南延津),斩杀守将淳于琼,将袁军辎重和粮食付之一炬,袁绍大军没有粮草,不战自乱。
关键时刻,袁绍大将张郃、高览又投降曹操,袁绍军心彻底动摇,人心惶惶,兵败如山 ,数万大军被消灭殆尽。
最后,袁绍身边只剩下八百骑兵狼狈逃回老巢河北。
官渡之战,曹操以弱胜强,是因为他知人善任,能够采纳部下建议,所以能化险为夷,反败为胜。
袁绍恰恰相反,独断专行,听不进部下建议,将好好的一副牌打个稀烂。
民国名家蔡东藩在《后汉演义》中评价:"曹操处处能用谏,袁绍处处是愎谏,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,不待战而始决耳!"
意思是说袁绍比曹操差的太远,没有开战已见分晓,失败命运已经注定。
那么官渡之战的意义何在?
官渡之战之后,袁绍军事集团彻底崩盘,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格。
建安七年(202年),曹操消灭了袁绍的军队,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曹操又将乌桓完全征服。
至此,北方结束了战乱频仍的局面,实现了统一,百姓生活也趋于安定。
打败袁绍后,曹操实力大增,在朝中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,可以一心一意发展生产,建设根据地,为称霸天下做准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