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预期的那样,建文帝的这一举措并未如他所愿,反而引发了巨大的反扑。当建文帝暗中计划将燕王朱棣废除为庶人时,朱棣则迅速反应,抢先控制了北平,开始了震惊四方的“靖难之役”。
朱棣长期在北方抗击蒙古残余势力,积累了极高的军事威望,因此在初期便得到了许多北方将领的支持。这使得他的力量迅速壮大,控制了北平和周边地区,兵力也从最初的几百人迅速扩展到数万。见形势不利,建文帝果断派遣大军围攻朱棣。然而,由于他晚年大力清除功臣,朝廷并没有足够的能臣可用,最后不得不启用年迈的老将耿炳文来指挥大军。虽然朝廷调动了足足三十万大军,其中耿炳文的部队人数也有十三万,但仍然未能在战场上占得上风。由于内外的叛变和情报泄露,耿炳文最终大败。
接下来,李景隆被派往接替耿炳文,朝廷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支援。此时,朝廷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,而朱棣的燕军依然只有几万人。人们本以为这场战争是朱棣的必败之局,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李景隆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。他率领庞大的军队攻打朱棣的老巢——北平,结果连几千人的驻军都没能攻破北平城。更糟糕的是,李景隆错失了攻击的最佳时机,导致朱棣不仅成功守住了北平,还收复了失地,最终掌控了局势。
然而,最令朱棣感到棘手的,还在于济南城的坚守。济南对于朱棣至关重要,它不仅是战略重地,也是他进一步南下的必经之地。尽管他动用了重兵,连续围攻了济南城三个月,却始终未能突破防线。济南城的守军,尤其是铁铉,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。
铁铉,当时被称为学术界的佼佼者,曾以聪明才智为人称道。他年少时便以出色的成绩进入国子监,之后迅速升职,成为了礼部给事中,随后又调任都督府处理重要政务。随着局势的变化,铁铉在朱棣起兵时被任命为山东参政,负责调动粮草和物资支援李景隆的大军。当听说李景隆再次败北,铁铉不顾自身安危,毅然带着数百人进入济南城,誓死保卫这座城市。
铁铉在进入济南城后,与当地的守将盛庸联手,誓与城池共存亡。在双方的合作下,济南城的防守变得更加坚固。即使朱棣多次派兵攻击,济南城依然屹立不倒。铁铉甚至通过巧妙的策略,扰乱了燕军的后方,进一步拖延了进攻时间。
朱棣的耐心逐渐耗尽,在粮草告急和朝廷援军即将抵达的压力下,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——引水淹城。为了让济南尽快屈服,朱棣下令开挖黄河河堤。然而,铁铉知晓黄河泛滥的威胁,并为城中的百姓着想,提出了投降的条件。面对铁铉的计谋,朱棣在压力下最终同意了他的条件。
然而,铁铉的“诈降”并非如朱棣所料,他已经准备好了一个致命的陷阱。当朱棣亲自带领少数护卫进入济南城时,城门上方的铁板突然坠落,差点将他砸死。幸亏朱棣反应迅速,迅速避开了灾难。
虽然朱棣捡回一条命,但铁铉的计谋令他深感震怒。他决定不再手软,调集大军进行围攻,并动用了火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。铁铉深知火炮的威力,也清楚一旦燕军将火炮投入战斗,济南城的防线将不堪一击。因此,他采取了另一个策略——用朱元璋的画像和灵牌布满城头,这种举措立刻让朱棣陷入了两难境地。在当时,打破父亲的画像与灵牌意味着对先帝的不敬,甚至可能会导致民众反感和反抗。
最终,朱棣没有选择强攻,而是选择了撤兵。铁铉的计谋成功守住了济南城,也让建文帝朝廷的军心大振。
这场胜利为铁铉带来了巨大的荣耀,他被任命为山东布政使,协助抗击朱棣。而与铁铉并肩作战的盛庸,也得到了升职和封赏。反观朱棣,虽然在靖难中最终获得了胜利,但他始终不能忘记铁铉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