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9年,中国第一盏电灯亮起,为何之后的100多年,还要点煤油灯

1879年,中国第一盏电灯亮起,为何之后的100多年,还要点煤油灯

然而,由于乍浦电厂技术尚不成熟,设备频繁出现故障,而且电费过高,普通市民根本无法承受,电力供应主要集中在租界内的富裕阶层。尽管如此,乍浦电厂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化电厂之一,且比日本早了整整五年。不过,由于设备故障和高昂的运营成本,乍浦电厂未能持续运营,最终在6年后宣布倒闭。

上海作为中国的五口通商之一,早早地引进了先进的电力技术。而相比之下,北京直到1888年(光绪十四年)才迎来了电灯的亮起。当时,大清海军衙门的神机营机器局总办恩佑,以白银6000两的价格从丹麦商人那里购买了一台15瓦的发电机,并将其安装在慈禧太后的位于西苑的仪鸾殿(今中南海的怀仁堂)。慈禧太后看到电灯亮起时,竟然误以为是照相时的闪光灯,并习惯性地喊出了“茄子”。

电灯的引入方式看似简单,但此后的几十年里,许多中国百姓的用电需求并未得到满足。即便是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“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”这一顺口溜依旧反映了当时百姓对现代生活设施的渴望。许多人对“点油灯”这件事感到十分麻烦和不便。

在没有电力普及的时代,油灯成为了中国家庭夜晚照明的主要方式。传统的油灯由一个容器、油、棉条(或草条)组成,棉条的一部分浸入油中,另一端露出并点燃,形成灯光。油灯的亮度并不强,且常常冒烟、带有油腻气味。几千年来,中国人一直依赖植物油,如菜油、豆油、茶油等,而动物油基本不用于灯具中。此外,蜡烛也曾作为贵族家庭的照明工具。许多诗句如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便描绘了蜡烛在古代的普及度,尽管其价格昂贵,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。

植物油的来源普遍且价格亲民,许多家庭甚至自给自足。为了节省油费,宋代开始使用“省油灯”,其原理是在油灯底部加入水,保持油温低,从而延长油的燃烧时间,达到省油的目的。直到清朝末期,煤油的引入才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植物油和蜡烛照明,成为家庭和公共照明的新选择。

煤油的使用始于19世纪40年代,欧洲发明了通过蒸馏技术从石油中提炼煤油的方法,并迅速传播到美国,而美国也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领导者。煤油在燃烧过程中比植物油和蜡烛亮度高,油烟少,且价格低廉。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照明方式,特别是在欧美国家,而中国也开始大规模进口煤油。

在中国,煤油照明的普及也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。1863年,煤油首次进入中国,并成为上海租界的主要照明燃料。到了1893年,中国的煤油进口量已达到1亿加仑,甚至超过了鸦片的进口量。煤油灯成为普通百姓照明的主要工具,其简便的结构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使它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。

然而,随着煤油需求的激增,外国石油公司纷纷争夺中国市场。美孚石油、亚细亚火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在竞争中屡次采用价格战策略,力求占据市场份额。特别是在1894年,英荷联合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口散装煤油,从而推动了煤油市场的发展,降低了价格,使得更多百姓能够购买。

20世纪初期,中国的煤油市场进入了美孚石油和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垄断阶段。这些外资公司通过完善的销售网络,深入中国城市及乡村市场,成为了中国煤油照明的主要供应商。直到20世纪30年代,随着电力照明的逐步普及以及煤油价格的上涨,煤油在农村的普及度逐渐下降,但在一些偏远地区,煤油灯仍是照明的主要来源。

抗日战争前,中国的年发电量已达到44.5亿千瓦,但由于战争的影响,电力资源大幅缩水,煤油灯和其他传统照明工具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,煤油的进口逐步停止,但即便在改革开放初期,许多农村地区仍依赖煤油灯照明。

今天,煤油灯几乎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但它在一些特殊领域,特别是在航空燃料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。由于煤油的低温流动性和高能量密度,它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现代飞机的发动机由于煤油的优良性能能够保持稳定的燃烧状态,确保飞行安全。

尽管煤油灯早已成为历史,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故事,依旧在许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苹果手机菜单栏怎么调出来
bat365在哪进

苹果手机菜单栏怎么调出来

08-11 👁️ 2560
平安航意航延综合险(国内版)
s365 2.2.3

平安航意航延综合险(国内版)

08-22 👁️ 78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