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 速度的“飞跃”:氮化镓,手机回血快人一步;多设备,也照样“火力全开”
我还清楚地记得,用那个普通的 65W 充电头给我的快充手机充电,从 20% 充到 100%,需要整整一个小时。更糟的是,要是同时插上笔记本,手机的充电速度立刻就“减慢了脚步”,只能慢慢地蹭电,得等到笔记本充得差不多了,手机才能恢复正常快充。
直到我换了 65W 的氮化镓充电头,情况才有了质的飞跃。单独给手机充电,40 分钟就能满血复活。更神奇的是,即便是同时给笔记本和手机充电,笔记本依然能够享受全速快充,而手机也丝毫不会被“拖后腿”,依旧保持着快速充电的状态,互不干扰。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,笔记本电量告急,手机也只剩下 15% 的电量。我赶紧把它们俩都插在这个氮化镓充电头上,不到半小时,笔记本的电量就上来了 40%,手机也充到了 70%!真是一点耽误都没有。
我的同事对此深有体会。他说,以前他出差,要是同时带笔记本和平板,就得备上两个充电器,有时候家里的插排都快插不下了。现在他用的是氮化镓多口充电头(一个 Type-C 口加一个 USB-A 口),一个头就能轻松搞定,省去了不少麻烦。当然,这里得提醒大家一句,选购时一定要注意功率匹配。如果你的笔记本需要 100W 的充电功率,那么选择氮化镓充电头时,就一定要选 100W 的,而不是 65W 的,否则笔记本的充电速度会大打折扣。
三、 温度的“冷静之道”:氮化镓,夏日里的“温情陪伴”;传统款,有时会“热情似火”
夏天使用普通充电头,我总是会担心它的安全性。有一次,我用它给手机充了半小时,伸手摸了摸充电头的外壳,烫得简直不敢碰!生怕它“一不小心”就烧坏了。还有一次,充电过程中我竟然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焦糊味,吓得我赶紧把它拔了下来,之后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不敢让它长时间工作。
现在我用的这个氮化镓充电头,即便是夏天,充手机充了一个小时,摸上去也只是温乎乎的,完全没有烫手的感觉。上次我给笔记本充了一下午的电,它的外壳温度也始终保持在 40℃ 以下,比我的体温也高不了多少,用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安心。
我曾向一位做电子行业的朋友请教过这个问题。他解释说,这同样是材料的功劳。氮化镓材料在散热方面比硅要出色得多,在充电过程中,能量损耗更少,产生的热量自然也就更少,所以它不会让人感到“烫手”。而普通的充电头,由于损耗较大,产生的热量难以有效散发,就会堆积在内部,导致温度升高,长期这样,还可能影响充电头的寿命。想想我之前那个普通充电头,用了一年多就坏了,很可能就是因为长时间过高的发热造成的。
四、 如何挑选“对味”的充电头?需求导向,拒绝“盲目跟风”
需要强调的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选择氮化镓充电头。我母亲就不觉得有这个必要,她平时只用手机,对笔记本这种设备完全不接触。她只需要一个 20W 的普通充电头,几十块钱就搞定了,充手机一个小时也满了,对她来说,已经完全够用,实在没必要多花一倍多的钱去买氮化镓的。
但是,如果你符合以下几种情况,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考虑入手一个氮化镓充电头:
你是“空中飞人”: 经常需要出差,一个体积小巧、能够同时为笔记本和手机充电的氮化镓充电头,能为你节省宝贵的行李空间,让你的背包更轻盈。
你是“科技多面手”: 家里有笔记本、手机、平板,甚至还有其他支持快充的智能设备,一个多口的氮化镓充电头,就能轻松满足你所有的充电需求,告别插满各种充电器的混乱局面。
你崇尚“高效便捷”: 不想每次充电都要在不同的充电器之间来回切换,一个能够“一头多用”的氮化镓充电头,将大大提升你的使用便利性。
在选购氮化镓充电头时,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:
1. 功率匹配: 务必根据你的笔记本电脑所需的功率来选择。例如,如果你的笔记本是 65W 的,那么就选择 65W 或更高功率的氮化镓充电头,切勿低于这个数值。
2. 接口类型: 如果你主要为手机和笔记本充电,那么选择带有 Type-C 接口的充电头是必须的。如果家里还有一些老设备,比如需要 USB-A 接口才能充电的耳机、蓝牙音箱等,那么选择一个 Type-C 和 USB-A 双接口的氮化镓充电头,会更加实用。
我自己就入手了一个 65W 的氮化镓双口充电头,价格是一百多块,使用至今已有半年,表现一直非常稳定,而且论性价比,比起单独购买两个普通充电器来说,反而更划算。而我的同事,则选择了 100W 的三口氮化镓充电头,不仅能给他的游戏本“喂饱”,还能同时为平板和手机充电,每次出差,只带这一个充电头就足够了。
最后,也想听听大家的经验。你们现在用的是普通的充电头,还是已经升级到了氮化镓?有没有因为充电头太重、充电速度慢而烦恼过?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和选择,大家互相取经,一起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充电装备。下次更换充电头时,希望大家都能“按需选择”,告别盲目,买到既方便又省钱的好物!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